Close

☆慣習: 輕鬆做好準備, 躍向人生顛峰Habitus. Sind Sie bereit für den Sprung nach ganz oben?


「心得:視角不同,結果也不一樣。對金錢的使用態度,絕大部分的人是為滿足生活所需、中產階級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上層則以投資保值及增值為目標、:要確定自己對金錢的態度,並效法更高一層階級的儲蓄及投資習慣。」

——–總論

1.慣習就是氣場,包含七大資本~知識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身體資本、語言溝通資本、心理資本

2.斑鬣狗的複雜的社會結構由母親決定,幼獸地位是由社會繼承而得,無關領養親生。

3.慣習是一種成功因子,造成一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語言、資源、成功機會及生活期望。英文Habitus,源自於拉丁文habere,意思是擁有、持有、隨身攜帶。

4.皮耶.布赫迪厄~區判: 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我們面對世界的態度、偏好、品味判斷、行為準則及習慣,都是從慣習而來,出身環境及所受教育帶給我們的經驗,形塑我們面對世界的基本態度。

5.慣習即是社會地位的結果,但同樣也是表現,不必特別做什麼事,他就會洩漏出我們所處的社會階層。在地位與區隔的遊戲哩,(大)資產階級的慣習是衡量萬物的尺度,它享有更多的聲望,且能開啟更多的機會。

6.在德國分布在4%職位的高階經理人,多半出生在富裕的資產階級,甚至是大資產階級的家庭。中上層父母教下一代批判能力、生態與環保意識,以及文化修養(語言音樂社會參與),只要條件許可,文憑是必須。中下階層的核心態度是積極進取、腳踏實地以及遵守規則,共同的是成就取向和牢靠的價值觀、禮貌、積極進取

7.下一代的責任感與合宜的應對進退必須及早訓練,才能從小就學會用來標示階級差異及展現優越的慣習。追求成就與地位的慣習,是所有中產階級的典型特徵(國小高中公校、幼兒園國中私校,大學自選)

8.知道一個人的慣習,憑直覺便會知道他不可能出現什麼行為。而新經驗的累積,致使慣習不斷變化。出身所帶來的慣習雖然是我們的一部分,但並不能阻止我們成長發展。

9.頂峰的界線不只是統計資料上的排序及門檻,也是個人認知的問題

——–知識資本(能力~結果本身就是唯一的真相)

1.二十一世紀成功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從知識中創造經濟價值:活用知識,對已知進行批判思考,嘗試連結各種知識,並公開分享,化繁為簡或轉化成高超的技能

2.上一代的社會地位越低,下一代的收入及展望就越受教育和學識的影響。而1%頂尖富豪投資在子女教育上的金錢。是10%富人的2倍,當大學碩士文憑氾濫,母校名聲所代表的聲望和優勢就更為重要。上流社會也需要進大學之門,通往高層職位的門路才可能開啟。缺乏卓越的專業能力,一切都是空談,了解專業發展現況,屬於知識資本中的一環,至少分析時事比過去歷史重要多了。

3.不會,還是懶得學,這是2件事。知識資本的重點首先在足夠的深度

4.理論知識的習得只是開始,接下來要經過一萬個小時的訓練,才能將知識內化成自身技能。將專業知識轉變成個人慣習。

5.哈特曼建議中下階層的菁英~要比其他競爭者能力優秀百倍,這是愚蠢的建議,卻也是唯一的建議。

6.在所有菁英階層中,經濟菁英是最排外的,最重視慣習和人格特質。移轉到另一階級,就像移民到世界的另一端,比起商業界的大型公司,出身平凡的人較容易在公用事業勁升至頂尖職位

7.職場成績的意義已改變,工時、出席率和產出不再是衡量標準,重要的是用大腦工作,像是創意、效益以及解決方案。而擁有專業過於精細的高等學位,很難晉升至頂級聯盟。

8.比起擁有知識,上層階級更注意一個人處理知識的能力,是否能跟上討論、獨立思考,並對一切陌生的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要涉略廣泛(閱讀、旅行、提問、宏觀的視野、留意專業職責以外的發展趨勢、多了解其他專科)。成為某專業領域的明星雖然是件好事,但不要陷入專業的泥沼,變成目光短淺的技術宅。

9.創造力,就是將自己想做得是付諸行動(並不是靈光一現)。Google時代,要創造出從前不存在的東西(AI時代?),像是如何在醫院購買的軟體編寫一個外掛,使其更好用,或是引進新的季節限定款,這些idea在使用腦力激盪、設計思考或奔馳法的幫助是有限的。不把成就視為辛勤或壓力,而是自由思考創造價值和勇於承擔問題,比較容易發展創造力。

10.經年累月培養創造性思考的大腦的慣習,是睜大眼睛走向世界,開拓新道路、嘗試新事物、偏離規範、能抗壓和多方試驗,掌握自己的技能,最重要是能堅持自己的想法

11.SCAMPER奔馳法是 Substitute (替代) 、 Combine (結合) 、 Adapt (適應) 、 Modify (修改) 、 Put to another use (改作他用) 、 Eliminate (消除) 、 Rearrange (重新排列)

12.在職場中,要善用知識,看透系統,辨識路徑。專業知識固然重要,除了做出成績,但更要知道呈現績效。出身富裕家庭的小孩,懂職場平步青雲之道(貴人提攜)。


——–物質資本(資產擴張而非貨幣累積)

1.德國聯邦銀行2016德國家庭淨資產調查,家庭財務處前30%~在扣除所有支出後,要擁有20萬歐元的家庭淨資產(儲蓄.房地產.股票.汽車.珠寶)。前10%要50萬歐元淨資產,政府對貧富差距一清二處,但卻搞不清家庭收入

2.對高收入階層裡的低收入者而言,他們越來越負擔不起自己創造出來的生活品質,文化氣息濃厚雖然有品味,但是支配這個世界的還是金錢。金錢不能帶來幸福,但在計程車裡哭,比在電車裡哭幸福一點,若問什麼是絕對無法讓人幸福的事,那就是沒錢吧!金錢不帶代表美夢成真,卻是功績、聲望,以及財務成就的衡量標準。

3.有錢人大部分投資在時間、教育、審美眼光、自我意志、休憩、健康、伸張正義和便利,相反的缺乏則會將大部分的財產花在日常消費上。

4.傳統富豪世家遠比暴發戶謹慎低調,十九世紀末,在維也納富有的”第二社會”成員(金融大亨.工廠老闆.新貴族)在環城大道旁新建宮殿別墅定居下來,但對世代貴族(第一社會)而言,他們不過是環城大道的伯爵~爆發戶,雖有往來僅限男性。

5.社經地位較高的人很容易覺得自己有更多要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有錢人不必依賴他人的善意過活,因此也較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如何。富翁認為錢才的意義有三~獨立、自我實現、安全感;反而自我肯定和物價消費已非重點。

6.讓錢工作的結果,通常就是自己工作更多、更賣力~良性循環。自然而然、無憂無慮的輕鬆態度,其實就是物質充裕下的無拘無束。

7.順風是必要,但還得揚帆啟程才能真正受益,秘訣~a.像百萬富翁一樣思考、b.正是金錢的價值、c.抵抗購買慾望、d.走上財務安全之路、e.將理財當專案、f.讓錢賺錢。

8.三大基本原則~不要為任何消費品負債、存錢、理性投資。

9.將金錢化為六大資本~心理資本、知識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身體資本。

10.從語言開始中等收入討論月薪,高等研究年薪,頂級收入則是以五年合約中、加上資遣費與退休金的總收入來。計算。以更廣大的視角計算,關注全局

11.無論上層階級或是中產階級,很多人總是為時已晚才明白~高收入還不是財產。還要將收入化成財富。

12.可接受資助,但不可依賴資助。下一代不可依賴父母,巴菲特認為,傳承物質最好的方式,是讓下一代感覺~做什麼都可以,但不能多到讓他們覺得什麼都不必做了,讓孩子的企圖心窒息。

13.父母和孩子處在不同生命階段,兩者的生活水準自然不同。35歲還需金援,已是依賴成癮,易造成過度消費。

14.投資務必多方諮詢並蒐集各種投資形式、策略及儲蓄的可能性,如依賴貨幣市場帳戶或固定利息投資,容易錯失更好的收益率,德國富翁有30%在股票上,而且大量投資房地產

15.金錢運用~下層階級是為滿足生活所需、中產階級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上層則以投資保值及增值為目標、頂層?(可能是生生不息);要確定自己對金錢的態度,並效法更高一層階級的儲蓄及投資習慣,發展出個人機會。

16.學習富豪為自己設定財務目標(月季年),甚至七年計劃表:資產目標多少?到什麼時候?資金來源?下一步動作?用視覺化技術(excel圖表分析)以便更快達到目標,達標後獎賞自己。但永遠不要把金錢本身當作目的,在財務許可下要提升個人生活所有面向(休閒.3C.品味.社會參與),不要等到人生下半場才開始,將現處階級當作指引(付出什麼.說什麼.穿戴什麼.受什麼感動),高階慣習並非擁有更多錢。~這段描述等同我日常……XD

17.富豪的心理(雷納.齊特曼)~從心理學研究富豪心態,幾乎沒人願意承認有錢 (靠財產被動收入2500歐元/月) ,但在德國官方定義是收入超過平均所得2倍,所研究訪問的45位超級富豪只有1位女性,簡單說,富豪就是逆行者絕不從眾(排除領年薪千萬者),在逆境中仍會奮力向前,而自立門戶(or創業)是致富的前提要件。

18.社會學家大部分研究的對象是受雇的高階經理人,他們的慣習並非全面。其實繼承家族財產的人,並維持甚至擴張,是許多人無法達到的巨大成就,需背負背負巨大艱辛的責任。


——–社會資本(此項我偏弱)

1.關係人人有,但有用的關係就不是每個人都有了。

2.社交關係就像圓環交通,先在裡面的人有優先通行權,後入者要等待

3.一個人早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誰是人生大樂透得主了~出生在擁有龐大經濟及文化資本的家庭,小孩具備上流人士慣習的可能性極大,自出生就吸收內化上層階級語言.思想.語言和行為,童年的良好教育、健康飲食、廣泛興趣、得體的表達方式,就像小老虎小熊一樣理所當然。父母住精華地段,小孩就讀的小學外地人比例偏低,上頂大比例偏高。

4.古羅馬~名即預兆(Nomen est omen),也可解釋成名字就是符號

5.有錢人想的不只是價值,更是王朝世代傳承,希望後代能繼承並擴增他們的資產。家庭和階級的意識,一旦孩子證明自己配得上遺產,他的人生就有無比優勢(父母的朋友圈.生活方式.多語能力.世界觀),對出身上層的孩子,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不值得一提,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有其他情形。

6.教育晉身者的窘境~身為全家族唯一上大學的人,很難面對提出笨問題後四面投來驚異的眼光,因為他們對中產階級習俗毫無所知,也不會支持上大學,因為他們不知道上大學能幹嘛。

7.穿梭在2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雖然擺盪在2個彼此看不順眼的世界,產生的經驗相當痛苦,產生的慣習是分裂的,但卑微出生的人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強化階級晉身者的人格(多向思考),歷史上許多發明及自由(多元價值和顛覆性思考),都是由那些在不同社會空間自由浮動的人創造出來的,在事情無以為繼時如何化險為夷,並懂得將看似矛盾的觀點互相調適連結

8.實際上,只要一個人身邊都是正確的榜樣,個人慣習就會被引導至期望的方向。每個階層的人都故步自封,要脫離舊環境過更生活時,不能指望其他人會鼓掌,要懂螃蟹效應,跳出同溫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接觸”原本”就在目標圈子的人,當成模範

9.不動聲色的試探~有聽過xxx歌劇嗎?問話的人會希望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在頂級社會的入口機制更嚴格,造成的原因a.頂層充滿權力和金錢怕被利用(開門前要知誰敲門)、b.富人更需要寬闊的私人領域、c.與人為善是中階管理.自由業.專家的美德而非頂層。

10.歸屬感的代價:跟著主流的生活方式.禮節.圈內人的口頭禪行事,或至少不去質疑~能力強如莫扎特,在新環境得到的也是拒斥和冷漠,不要嚇到而退縮,而是以人類學的方式加以研究,要打進頂級聯盟的方法,就是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成員,不強出頭不追根究柢不誇耀,過段時間後就會承擔一些責任,不要太熱切但要保持友善。(越菁英的團隊越注重調整適應,越排斥不先付出就抱持質疑態度的人)

11.道德潔癖比較是中上階層人的慣習,一般會引起公憤的事,對頂層階級的人只是雞毛蒜頭大,對下層階級則是自助助人。

12.社會資本就算有好幾代的累積,還是要不斷花力氣呵護維持,不能信手捻來,若希望與同儕依樣受到平等對待,就要將社會資本當作財務投資依樣慎重以對,在未覺得口乾之前,建議先花十年的時間挖口井。

13.在社會資本貧乏家庭長大的小孩,要拓展個人事也有益的人際關係網,就必須自己建立。

14.要了解年輕人的黃金標準~apple、BMW、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微軟、摩根大通。

15.網路聲望,從旁觀者角度來看,google找不到的人就是不存在,”數位繭居”是新時代展現身分的一種行為型態。上層階級比一般人更保護個人的私領域。佛雷德.艾倫:”所謂有名,就是一個人窮盡一生努力成名之後,戴上墨鏡不讓別人認出自己”。

16.權力地位和知名度(最有效率),在上層社會常合為一體,代表利益的實現,他們的凝聚力絕對不會只是靠親切和同理,而是永遠伴隨著算計:團結起來會更有權勢。通關密語~不帶目的,簡單不複雜


——–文化資本(最重要的貨幣,閱讀是最簡單擴張的方式)

1.內化的文化資本表現在日常生活、價值、品味取向與對知識的興趣;外顯在書籍、電子媒體、樂器、串流服務、藝術品、運動器材。將原本對立的東西組合起來,充分反應出個人風格和審美觀。

2.雖然每個人可以買下代表文化資本的物品,但其真正的意義,像是對藝術品的鑑賞能力或習慣的水上運動,是需長年浸染無法速成趕上的

3.有錢,但缺乏格調;需要同時具備充沛的物質和文化成本,才可能享有最高的社會聲望。年紀越大,所能學到的就越少。錢比文化多的人稱為專業粗人。

4.有教養的人甚至不必花很多錢,就能展現出良好的品味;農夫市集的櫛瓜or藝術展的門票,這些會被視為和忙亂世界抗衡的完美象徵,一種無法模仿的高雅生活風格。無論是滑雪、室內音樂會、宴客之道、五星級旅館或現代藝術,太晚接觸只能自認倒楣,不懂門道就無法輕鬆自然面對。

5.決定品味的是社會地位,而不是個人喜好~流行屬於一般大眾,以晉升上層為目標的中間階級是自負品味,高高在上的是社會菁英的正當(正確)品味。資產階級從以前就知道,用文化資本對抗上層階級和貴族手上龐大的經濟資本。

6.喜歡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生活藝術~要有對精緻文化的偏好及超越時尚歷久彌新的優雅,才可能被頂級圈子視為自己人。

7.哇!海蒂.霍頓藏品展,被媒體稱為二十世紀藝術界的名人錄,她繼承丈夫的遺產,但受盡花邊新聞嘲弄,自1990~2018以精準的審美眼光,有計畫的收藏藝術品,給忌妒嘲笑她的人一擊重拳。

8.有相同抱負並力爭上游者稱為”有志階級”,身處世界頂端的感覺來自心安理得、有意義的生活和自我負責的工作。喝公平咖啡、喜歡去社區實體書店、自備個人用品住旅館,有優質的養老基金和極佳的醫療照顧險,最重要的是為孩子提供最優秀的教育,因孩子是財富的象徵,越有錢孩子越多。新隔絕象徵,此上層社會生活中最有價值的貨幣是”時間”,只有收入豐渥且能自由分配個人時間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9.富裕也是一種心態,當人越富有,事物是否能達成目的就越不重要,應專注在事物本身是否精緻、是否具備足夠的挑戰性。一般大眾固守地方,中間階級以國家為範圍,上層階級放眼全球(家鄉為另一趨勢)。有意義又有能力的人,可穿梭在各個世界之間。

10.十七世紀權貴家族便習慣送兒子(偶爾女兒也會)出門壯遊~羅馬巴黎倫敦伊斯坦堡雅典,期望年輕人拓展文化視野,也是古典教育的隆重結尾(司馬遷也是),而一般民眾要到1950才能開車出國度假開拓視野。並非經常出國就能向世界公民的思想具備國際化、彈性機動和全球化。要把出國經驗當作關鍵能力~交換學生,接觸不同國家未來的決策,去了解另一個文化

11.低調奢華三大趨勢(技巧):隱形財富、含蓄消費、表明非必要的”反信號”。文化資本越高,通常財富越不外顯,上流階級刻意表現出來的節制可討中產階級歡心,還能跟暴發戶保持距離。世代繼承權貴的慣習,容易傾向保守,最高指導原則是守住財富

12.地位越高就越不能略懂,需要包含個人意見和獨特觀點,要不帶偏見關注文化級時代精神,將觀察做出跨界的交叉連結,否則作為階級晉升者很容易就被看穿。例:異形災難片中第一個不合作的都會出事。

13.如何區隔~偏僻小徑才是專業大道


——–身體資本(身心靈)

1.外表決定聲望,第一印象就決定未來關係(光環/尖角效應),長得好看又會打扮可增加成功機會,健康且活力十足,是成功的具體表現。上層標準面貌~不造作、不拘謹、不急躁,從前如此,今日更是。

2.外表、舉止、行為,佔第一印象的50%。

3.成功就是當努力、炫耀及地位象徵,全都變成多餘時。

4.酒,任何階級都不遑多讓。一般人認為健康與否是上天註定,而上層社會認為自己是專家可掌握自己的身體。


——–語言溝通資本(身心靈)

1.語言表達方式,包含溝通及社交能力,是一種區隔特徵,可回溯個人教育、出生地區與社會地位。但只要受過教導,都可學會有教養的口音(措辭、論述、發音)。但真正的格調是~論事清楚明瞭,語調誠懇,但勇於說出該說的話,不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2.精緻型語碼,修辭的目的主要是凸顯區隔及社會優勢,確定社會地位後,重點會放在個人威信則責任承擔上。

3.局限型語碼~發音含混不清、梭語、指稱含糊、單調及陳腐的形容詞、無所不在的粗俗用詞、寫錯或用錯成語、詳盡敘述(簡潔的起承轉合)、語法錯誤。

4.處於最佳狀態的,永遠是擁有空間的人~語言空間,最明顯的是言詞可以讓事情變大或變小,選擇的詞彙可以提高或貶低說話者的身價。

5.在溝通時會將細微地位差異考慮進去的人,才可能會獲得社會群體的肯定。而身處頂端的人,用詞不會帶著忌妒和抱怨

6.能說什麼由掌權者決定,但聰明的人會不動聲色的隨之起舞。少談工作、少解釋、少透露消息,對別人表示尊敬,同時代表自己隸屬同個圈子。

7.湖畔高級旅館擁有通往湖濱的私人通道,這和公共通道等候進入海濱的一般遊客而言意義完全不同。

8.中產階級將閒聊當作敲門磚,藉此認識陌生人,但和權貴人士對冒失插入的對話,就像用鐵橇硬敲開門。

9.高層喜歡的談話主題是家庭、文化、未來、地方事務、志工及運動。對有教養的上流階級,去看音樂劇坐在最好位置並不算什麼。

10.巧妙掩飾財富差異且不發表任何意見,是高雅慣習的一環~如:轉機等候時去泳池健身,再去按摩一下睡貴賓室。

11.象徵符號的語言~用表現,不要用講的。以不炫耀來炫耀(反信號)


——–心理資本(沒有不能改的慣習)

1.希望、自信、樂觀及韌性能讓人變強,而相關的是意志力、情緒平和、追求更高發展,以及在壓力狀態下也能發揮影響力。

2.遠大目標及充足的安全感,是個人蓬勃發展的條件之一。經濟上的安全感、高水準的學校教育、對音樂文化的深度理解、刻意營造的輕鬆氣氛,以及長期居留國外,為下一代展開所有的可能性,目的在於培養國際視野、提高意志力、人格涵養、經驗和自信,在幾十年前還是少數上層階級的專利。這些注重全人發展、完整圓滿的教育最重要的資源是”時間”~也是唯一的問題。

3.俾斯麥:第一代累積財富、第二代管理財富、第三代研讀藝術史。台灣講法:1.一代懂吃.二代懂住.三代才懂文化藝術、2.一代會賺錢.二代懂花錢.三代才知吃穿、3.一代衣.三代食、4.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看文章、5. 富過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飯。

4.常常看拍賣會展品,可以一步步培養出藝術鑑賞力。

5.完美,是個不斷變換的目標。

6.遇到壓力,可將其轉化為創造力,學習接受失敗,重整待發(習坎)。菁英教育~站起來,深呼吸,繼續往前走。

7.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8.傳承(拉丁文generare生產)~將手上擁有的,轉化成長久且超越個人存在的東西

9.人格躍升完美~永遠不要讓人看見自己正在冒汗、永遠不要解釋.抱怨.沉溺失敗中、對新知好奇.接受新經驗.閱讀、不等待幸運著目標前進、獨立思考不受大眾影響、企業家精神(責任.市場.顧客…等)、持續不斷自我發展


山山沐榆感想筆記@0720
作者:朵莉絲.馬爾汀
譯者: 劉于怡
出版社:先覺
出版:2023年11月1日

© 2025 山山沐榆 | WordPress Theme: Annina Free by Cresta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