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等跨過下一個階段,將可開始建立生活風格。文字間反覆驗證某個細節,有些地方讀暈了就跳過去,閱讀”慣習”往上得知”區判”這本書。讀2個月才讀完,半懂。」
理論:
- 被結構的結構會再結構化,被分類的類別會主動去分類別人
- 品味結合理解力和感知能力,是判斷力的最高表現。學究(將文化視為知識或學術研究的人)能理解但無法感覺,名流享有此判斷力,卻不甚了解,品味是貴族最明確的指標,想擁有它,除了品味自身以外別無渴求。
- 文化實踐會根據收入的多寡,而有非常強烈的變化。
- 品味,習得而來的稟賦,像康德所說用來區辨和欣賞
- 可以轉換成區判性符號的財貨商品,可能變成高尚的符號,也可能變成粗俗的符號,從關係性來認知就可以看到個人或團體透過實踐的特質表現出的再現形象~階級類別。
階級
- 社會階級並不是某屬性來界定,也不是屬性的數量總和,也不會是由這些屬性的排列組合(條件被條件化全部排列組合),而是透過所有屬性之間的關係結構來界定,因為是這些屬性給予他們(之中每一個)應有的價值,也給予在文化實踐運作的效應價值。
- 現今,不同資本組合的結構和資本量,才是將人分類成社會階級的重要依據。
- 文化需求(藝術)是教育的結果,所有文化實踐(聽歌劇.參觀博物館.閱讀)和文學繪畫與音樂的偏好,首先和教育程度密不可分,其次才是社會出身。
- 沒有什麼能力,比賦予隨便什麼東西美學之地位,甚至最粗俗的物件,更能分等級,更能與眾不同,更顯示其高尚,或將純粹美學運用在最日常生活的選擇能力。
- 看似恆定的產品,背後隱藏非常多樣的社會使用方式,例如比較知識分子的咖哩飯,就會依據社會階級的不同使用而有所變化,並不是憑咖哩飯就想像整體生活風格。
- 隨著社會階級往上,食物的消費部分就越少,便宜的食物會減少(馬鈴薯.豆子.麵條.豬肉),酒類消費會減少,不會發胖的食物增加(牛肉.羊肉.新鮮蔬果)
- 擁有不同種類的資本,定義其階級歸屬,其分部也決定在構成權力場域的力量關係位置,也決定在鬥爭中可能被採用的策略,過去是靠出身.時運.才能,現在是靠經濟資本和教育資本
- 頁486,進入支配階級的機會:小商人15.6%、小學教師32.5%、大商人35.6%、教師52.7%。對男性而言,進入支配階級的可能性是相對於其父親的職業。大眾階級傾兩代之力進入支配階級的機會幾乎是零,比小布爾喬亞還更難。
- 在階級分類中,社會主體(知識分子)沒有處在最好的位置中反省,決定他們對世界思考的限制。亦即某種限制不存在的假設,當然就永遠不會有機會超越”其腦袋的限制”,因在他們自己賦予及其位置給予的再現形象,是”它”決定了這些限制。
貴族
- 早熟其實是一種資深的效應,貴族就是一種早熟最理想模式,提早獲得主流文化而更有利提升,像是餐桌禮儀、談話藝術、音樂文化、進退分寸、打網球、語言發生方式,從一開始就為家庭模式培養的文化提供典範,新進成員直接獲得主流文化的基本元素,不需要浪費力氣較擺脫惡習,或是在矯正或修正工作上。
- 主流支配的儀態,是超越時間的社會權力,被默認為一種卓越的理想形式。
- 從容動作和緩緩掃視,用節制和無動於衷的態度來標示高人一等
經濟資本(布爾喬亞)階級
- 十九世紀的布爾喬亞階級,是舊政權的文化繼承者,創造小說戲劇和古典音樂。
- 作為社會上層支配階級,在定義上是持有資產和經濟能力(市場和金錢)的群體,也是持有主流文化資本的人
- 受向下沉淪威脅的下一代,會優先轉向較老行業中職位不明確的部門(文化生產的企業,如電台電視廣告行銷),或正在形成的新興行業,以關係或慣習的親近性,而非以文憑。
- 網球、滑雪、高爾夫球、馬球
- 唯美主義,以藝術意象為生活藝術依據的原則;讓布爾喬亞驚艷~透過證明權力延伸到賦予藝術的最好方式,就是更激進去跨越倫理審查(例如在性方面)
- 經濟實力是一種讓自己遠離經濟基本需求的權力
- 不像宮廷貴族將生活當作永無止盡的炫耀,而是建構在介於有利可圖和不計利害、營利和無私之間的對反關係上。
- 藝術品的物質和象徵性的消費,構成”優渥“最極致的展現。
- 生活風格化~有系統致力於引導和組織各種多樣的生活實踐;選擇特定年份的酒、特定的乳酪、鄉村別墅的布置…等,答案是一種正當性支配的優越感,優於依舊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急迫性所支配的人。
- 任何物質遺產同時也是文化遺產,家族資產的功能是在物質上見證家族的資歷和系譜的延續,傳遞價值、德行及才能,這些構成布爾喬亞王朝合法成員的基礎。打造一個階級的整體統一。
- 每一個居家布置都以其語言表達居住者的現況甚至過去,訴說繼承財富的優雅自信,揶揄新富引人側目的狂妄自大
- 出身的社會位置影響大於學歷文憑,早年的學習特別是刻意教導行為以外~服飾、家具、料理的稟賦和知識。支配階級成員會繼承一部份家具,尤其是住巴黎的,會比其他人更常繼承一部份家具,並常到骨董店購買家具。
- 在需要自信和鑑賞力,或者是需要吹牛來掩蓋不足的場合(非嚴謹學習的地方),完全有能力用陳腔濫調的讚美或表示沉默.點頭或只是吸氣的頓挫來掩飾其無知,只要具備一套高尚氣質、舉止風采、風度翩翩、衣冠楚楚,發音和語調,儀態和閱歷,在各種研討會.招待會.各種公開處,這是所有學校很少或根本學習不到的知識,這正是布爾喬亞的區判之所在。
- 將經濟資本轉換成教育資本,是經商的布爾喬亞讓子女維持社會位置的策略之一
- 言談特徵~舌燦蓮花、輕輕帶過、掩飾的技藝、使用大量的韻腳、所有填充的贅詞、審慎小心的句法。
- 必須要認為自己是值得被這些無微不至的服務和等級化的個人照顧,才能欣賞”其應有的價值“,此乃布爾喬亞面對他們僕人的態度。
中產階級
- 自身沒有專屬文化,以上層的主流支配文化,再經過藝術民主化的過程而普及的,或是用大眾文化對抗主流文化
- 布爾喬亞階級被安排看現代繪畫,相較於工人階級直說看不懂,至少會選擇閉嘴沉默去拒斥,因為無知話語中的遲疑,洩漏了什麼都不懂的焦慮
- 嚴格來說沒有中產階級,他們只是一批意圖要成為上層階級卻又爬不上去或被上層排斥,但又不甘於自認向下沉淪與大眾為伍,文化風格會追求菁英階層所擁有的,以支配階級的上流文化馬首是瞻,但收入又不見得多。
- 文化資本主要透過學校而來的人,像出身於大眾或中產階級的小學國中老師,會特別服從於文化主流支配的學院定義,並傾向加倍投資於那些學校認可的不同領域,相反的,中等藝術如:電影.爵士樂.動漫.科幻.偵探小說,則主要吸引那些無法完全將文化資本轉換成教育資本的人投資,因可以挑戰主流支配和獲得名聲
- 將中等文化和主流文化混為一談~古典戲劇或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將大眾音樂深奧成”交響樂”、把古典作品用吟唱和天使合聲的風格來朗讀詮釋,所有讓綜藝表演看起來有水準的東西,有晉升到主流消費的感覺。
- 生育率在低收入者較高,到中等收入降到最低,在收入高者又重新拉高,只有中等收入者養育的花費相對最高,社會晉升的企圖心迫使他們付出不成比例的教育投資
小資(小布爾喬亞)文化
- 小額的文化資本(微型文化),沒有花費太多功夫的自學行為,僅是一種資訊系統,不是懂太少就是會太多,博學用錯地方,只會讓文化教養者恥笑,注定不停堆積那些不協調的知識,相較大布爾喬亞收集名畫和骨董,只能花很多心血去分類廉價的小東西(集郵或微型工藝品)。
- 拳擊、足球、橄欖球、健美
- 對於現代藝術,會同時卡在強烈的學習意志和不安全感之間,是小布爾喬亞的特徵,表現在~拒絕輕易說出那些物件可以用相機拍出有趣作品,而不是漂亮.醜陋.無意義的照片。
- 認知的美學,屈從於生活藝術的基本價值。
- 小布爾喬亞進入區判遊戲,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面對等級排名時,總是擔心暴露自己而引起焦慮,以別人品味為品味。
- 教育體系定義的是通才文化,學校文憑形式上保證一種專業能力~通識文化的擁有。
- 與文化的關係幾乎可從知識和認可之間的差距來判斷。文化學習的意志,從熟捻主流文化,再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也就是根據社會出身和獲得文化的管道不同,投注在主流文化實踐或作品的二流形式~參觀古蹟文物、閱讀科普期刊、訂閱歷史月刊、攝影、追求電影爵士樂。
- 文化誤認的受害者~文化的學習展現在一種常見的選擇~最無條件的文化順從(寓教於樂/富有教育意義),對文化卑躬屈膝,“徒然”的試圖想要融入一個它本質上就”陌生”的文化,純粹而空洞的文化學習意志,缺乏應用時不可或缺的座標和原則,以至於漫無目標。
- 把科普當科學、把輕歌劇當作偉大的音樂、把贗品當真品,在令人不安又過度自信的虛假認同中,找到一種自我滿足的原則,還有高人一等的秀異之感。
- 試圖往上,有所成就:沒太多的時間可以閱讀,為了學習只讀科學技術類,分期買家具,想多一點點空間,但卻受財力限制,喜歡經典的東西,會去度假和旅行。喜歡介於現代和古代的東西,家具不是最普遍也不是最漂亮,傾向於傳統,喜歡乾淨不喜歡穿戴琳瑯滿目,愛看快樂的節目,因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愛露營不喜歡住旅館。
- 透過子嗣,寄予厚望,將過去的軌跡投射在子女身上,為其規劃未來夢想,但往往絕望的自我投射消磨餘生,延遲享受已到手的財產~常講”等到XXX以後再說”。
新布爾喬亞
- 年輕職員、醫療服務人員、銷售員
- 出生名校,熱愛藝術或古典音樂,至少參加一種高級的運動俱樂部,從陽光氣質和曬黑的臉上,和”負向”纖細可以看到標記,喜歡穿輕鬆運動服裝,很少打領帶
- 經濟新邏輯,以信貸、花費、享受為基礎的享樂道德,取代過去以克制、節儉、儲蓄為基礎的生產與積累的制欲道德
- 此經濟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是根據其消費能力、其名氣大小及其生活風格的重要性,和以其生產的能力重要不相上下。
大眾階級
- 會針對男性禁止他們在美感上的追求,將布爾喬亞特性的儀態,視為扭扭捏捏或是娘娘腔,成為某種雙重背棄男子氣概和屈膝的指標,因為日常生活語言很自然而然,會以性支配的邏輯和自會去思考並表達所有支配形式。
- 男性討厭”很娘”的東西,其男子氣概可能是被支配階級獨立自主的最後避難所之一。
- 被罵的,不見得是差異,而是要表現出和人區別的意圖,因為界定布爾喬亞的”天生”和大眾階級的”儉樸”,一樣容易被接受。
- 早餐給予鹹和飽食,很明顯是男性食物,像是濃湯。溫和甜的,像果醬蜂蜜是給女性消費。
- 大眾階級傾兩代之力進入支配階級的機會幾乎是零
- 對於生活必須懂很多東西,所有物品全都要有利用價值,出去玩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喜歡看綜藝節目卻講不出經典作曲家的名字。
文化貴族
- 文化貴族的定義本身(品味),其實就是鬥爭的賭注,對文化不同理念,對藝術品主流支配不同。
- 藝術品,只有那些懂得如何讀解,知道文化編碼的人才會有意義,也才有利可圖,像音樂文化明示暗示的認知和欣賞架構,有意無意地發揮運用,就隱藏辨識不同風格的基本知識所需的條件,不懂的人只是像混亂的聲音和旋律
- “眼光”是歷史的產物又被教育所再生產。”純粹”的凝視,其實是一種歷史的創造,意味與這個世界的日常生活態度之決裂,也是他得以成就的條件。
- 一旦藝術在其場域生成,就會專注於讓他製造風格的區隔,而這區隔也必然是歷史性的。
- 要玩文化遊戲,就得認真的玩,認真但精神不嚴肅,用一輩子與世界保持一種頑童關係。(漫不經心)
- 學業成就主要是依靠繼承來的文化資本,和在教育體系的投資潛能,高等教育機構有利於支配階級再生,越從小學教師往中小企業老闆移動,文化資本量會遞減,經濟資本量會遞增
審美稟賦
- 將自身的規範,定義成唯一合法的認知模式,再建構成本質,就成藝術正當性支配。
- 被指定為藝術品的物件,要根據某種純粹審美意象,能夠去辨識並建構成藝術品,同時也只有如此才值得被視之為藝術品。(注定失敗,因此分析拒絕將歷史產物的集體個人因素納入)
- 審美意象造就了藝術品,純粹凝視的獨特能力(造物者的神力)
- 古典品味要求私人物件和盾牌都附有藝術性,現代品味則要求建築和菸灰缸具有功能性。
- 藝術,”確認形式”絕對凌駕於功能的藝術意象產物,美術館是將審美稟賦結構化的地方。
- 美術館的作品,幾乎質疑所有對寫實主義再現的期待,“風格”抵銷再現功能
- 現代藝術將觀眾分成2個對峙的社會等級~看得懂和那些看不懂的
- 超然、無私、漠然~美學理論一再反覆。也屏斥粗俗的放縱
- 毫不起眼的東西,被攝影操作達到藝術。
- 將再現物品的自然和功能懸置,排除天真的自然反應(恐怖時恐懼.神聖處虔誠),集中在表現手法和風格。
- 審美稟賦,是與世界及他人保持距離且有自信關係的一種,其中又預設鎮定和客觀的距離。
- 門當戶對就是一種證明,任性的生活方式,蛻變成主流支配的生活方式。
- 藝術家的生活風格,總是針對布爾喬亞的生活風格,故意展示非現實的、荒誕,一種對名譽權利虛榮的示威
- “行家”的能力,是不自覺的掌控專有化的工具,只有在長期接觸作品,耳濡目染後才會產生,其本身就是”技藝”,實作的操控就像思考技藝與生活藝術一樣,無法只靠規則和指示來傳遞~師徒之間長期接觸,及文化作品和具有文化修養的人不斷重複互動
風格特徵
- 在某個時代的作品相對於另一個時代作品的風格之原創性。
- 在一個範疇內,某畫派相對於某畫派
- 一個畫家的特殊作品或畫法,相對於全部作品而言,這種風格特徵的領會與風格的冗贅意識(~XD)。
- 美學的快擇~在客觀或主觀上爭取美學位置,宣示在社會空間中所佔有位置的機會,像要維持地位或應保持的距離,以拒斥別人的拒斥為拒斥、以超越別人的超越為超越的遊戲,有能力或準備將其生活風格的基本技能轉化成美學原則的系統,將客觀的差異轉為嚴選的卓越,將被動選項轉化成有意識和精挑細選的佔取位置。~保留給支配階級成員的策略,將生活藝術轉變成一種美術。
- “名流”相較於學者,他們拒絕擁抱規則,將評論視之為享樂,並一戀於妙不可言的無限細微的差別,精妙完美的處事之道
- 頁210,列出生活風格和社會位置:中小學教師-參觀古蹟古堡.持有圖書證.上各種課程.集郵、私人企業主管-住巴黎都會區.威士忌.工作50-60小時.遊艇.研討會
- 相較於男性,新的文化規範卻最能獲得女性的認同,比起老年人也較能獲得年輕人的青睞
慣習
- 社會科學用來涉及階級的字眼,往往都藉日常生活的用法表達觀點,其共同根源就是由行動者生產出來,可被分類的實踐所構成,慣習就是同時可客觀被分類實踐的生成原則,以及這些實踐的分類系統,即生活風格所建構出來的兩種能力~可產生分類實踐與作品的能力、可分辨欣賞這些實踐產物的能力
- 慣習~不只是結構化的結構,會組織實踐和實踐的認知方式,同時也是被結構的結構:分化階級的邏輯原則會組織社會世界的認知,其本身又是社會階級分化的內在化產物。
- 生活風格就是慣習的有系統產物,只能在相互關係中依照慣習模式才能察覺,並會變成社會上被認可的符號。
- 不同的生存條件會產生不同的慣習,如同公式,變成可理解的的關係,一種經由簡單的移轉到完全不同實踐領域,可被應用的生成模式系統。
- 生存條件和慣習之間的辯證,像煉金術的基礎,將資本的分配、力量關係轉化成可察覺的差異以及具有區判例屬性的系統,亦即象徵性資本、合法性支配資本的分布系統。
- 作業成品/財產的一致性(象徵化):房子.家具.繪畫.書籍.汽車.菸酒.香水.服飾.運動.遊戲.文化休閒.語言.體態。
- 品味,實踐操作的轉換器,將任何事物轉化為有區隔又有區判力的符號,將連續的分布轉化成不連續的對立,轉化成階級位置的象徵性表述
- 三種自我區判方式(消費結構):食物、文化和自我形象以及再現的花費(衣著.美容保養.化妝品.人身服務)
習癖
- 能勾勒其內面的結構,又能強加任何的預先假定,去比較這種方法所揭示的單位,以及基於某種區分而則而建構的單位,依此區分原則客觀定義同質條件和條件化的主要階級~習癖。
- 習癖:將一般認知所操作的社會性建構的認知和欣賞架構,運用於實踐和行動者的屬性,依此建構出具區判性的生活風格,又透過此生活風格可以想見其社會條件。
經驗與知識
- 意識形態是一種和經驗息息相關的幻覺,但卻穩固。
- 用經驗對抗知識的人,其偏見是帶有文化的學習,透過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對立為基礎~例如從小耳濡目染音樂是演奏的家庭裡,和那些從音樂會.網路接出道音樂的人,隔絕開來。
大眾美學
- 大眾美學是一種被支配的美學,但大眾卻無法忽視拒絕他們”美學”的高級美學。(純粹與野蠻品味)
- 大眾美學仍是依照康德美學(透過想像力來判斷美者)倒置的反面建立起來的,依照康德美學倒置的反面建立起來的。對於美學的照片,會隱隱用”種類”來區分,將近四分之三的評價用”如果”來開頭,並賦予一個社會用途,以資訊.感官或道德為標準的鑑賞美學,只會排斥毫無意義的影像,只剩顏色可以給予感官愉悅,像黑白鵝卵石的相片會被下如此評論~如果是彩色就會很好看。
- 以生活習慣為依據,而隨著社會階級往上升,評論就越抽象
- 大眾及文化最貧乏的中產階級,其美學往往是以漂亮、可愛或討人喜愛的東西來定義,這些常是用來定義日曆和明杏片的美學:例如玩貓的小女孩、落日、土風舞蹈。他們會為能找到所有高貴物品或實踐的便宜替代品而感到雀躍不已:像漂流木、彩繪石、藝術照片。
台灣
- 民國後,日治時代的台籍社會菁英(日語+西方文化),失去原本的夢想憧憬,以為回歸後可成為主導台灣的上層階級,卻被強制推行國語運動,成為失語的一代。政府軍民遷台後,單調重複戰鬥/軍中文藝和懷鄉文學,成為1950~60文學的主旋律。持續到1970~80持有上乘文化的社會群體,一直是精緻品味的定義者~上海江浙錦衣美食。
- 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農村人口釋放造就大批勞工,形成小資產的自營業者,逐漸變成中小企業主,第二代更成功轉型成較大的公司企業,慢慢進入上層社會階級,形成持有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上層菁英,並非來自同一家族
- 台灣並沒有貴族文化的傳統,早期是雙重社會的結構(國家社會菁英上層、地方平民的俗民社會)日治時的舊慣,到民國被稱為習俗,現在變成了大眾文化。
- 以國語為主,越是菁英的社會場域夾雜英語的成分就越高,越深入地方社會核心,具有私密情感的方言越是明顯,但隨著都市化的現象,越是年輕世代,方言的使用頻率也就越低。
- 現在台灣中產階級個性~高度熱衷國外市場普及化的經典作品(諾貝爾文學獎),也熱衷外來的飲食和消費產品,尤其是生活風格的產品(男生常懂紅酒和咖啡),但也熱愛各地小吃,細數庶民巷弄隱藏版美食,或是很草根的講解各類地方性活動
- 台灣高教擴張造成文憑通膨,官方說法是因應產業結構的變化,但卻是不同社會階級因應社會變遷而不斷要求增加教育資源,造成文憑貶值的現象。更精準而言,中上層經常將經濟資本,投資在自身(在職進修/補習)或下一代子女教育,轉化成教育資本的形式,也增加了文化資本
山山沐榆感想筆記@0780
作者:皮耶.布赫迪厄
譯者:邱德亮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6/08
